农机总站的女拖拉机手

作者:李晓蓉 何俊毅发布时间:2025-06-18浏览次数:23

三夏时节,烈日当空,临海分公司四生产区23大队一块农田里,90后女拖拉机手沈莉正全神贯注地驾驶着麦赛福格森3404平整机进行平田作业,只见她端坐在驾驶舱内,左手稳稳地把控着方向盘,右手熟练地操作着铲刀遥控器,边行进边灵活调整铲刀高度,完成削高填低的精准带土作业,不一会儿,眼前原本坑坑洼洼的起伏之态消失了,映入眼帘的是平整开阔的高“颜值”大田。沈莉停稳机车,从驾驶室跳下,咕咚咕咚大口灌着凉水,额头的汗水已经变成了土色的盐渍。

今年是沈莉入职农机总站后的第一个“三夏”,她全程参与了农田平整工作,大麦一开镰,她和师傅吴荣军就驾驶机车奔赴一线,每天清晨五点,她便带好尿素液与黄油跟随师傅赶往作业现场,先保养机车,再驾驶着机车在田间缓缓绕上一圈,仔细查看条田的高低差异并和师傅一起制定平田方案,师傅俩始终坚持“一田一方案”,因田施策。沈莉主要负责挑土和平田两个环节,看似简单的挑土运土工作,实际操作起来却充满挑战,从装土的角度、运土的速度、倒土的疏密度等细节,到运土过程中观察条田的高低以及与其他农机的配合,师傅吴荣军毫无保留地向她传授经验。平田方面,有了去年“三秋”的实战经历,如今她已能独立驾车完成测点和填沟工作。

谈及1个多月的平整作业,6月13日的团队协作应对突变天气令沈莉仍记忆犹新。早晨刚作业不久,原本晴朗的天空云层迅速堆积,像一张默不作声的帷幕缓缓拉上。她坐在驾驶室里透过前挡风玻璃,看见远处天光黯淡,紧接着雨点迅速落下,先是零星几滴,随后密密麻麻地敲打着玻璃和车身,雨势来得快、下得急,空气中弥漫着湿泥与机油的味道。师傅们集中在田边短暂交流几句,迅速作出判断和安排。“你这块收尾。”“我去那头放土。”“沟子必须填完,我来。”声音不高,却干脆利落,没有犹疑。大家默契分工、动作麻利,迅速在各自的岗位干起来,机器在运转,土堆被转移、沟壑被一点点填平,雨水顺着车轮的辙印流进田中,溅起细小的泥点,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终于在大雨来临前完成了任务,她脱下早已湿透的工作服,心里却愈发笃定:能和这样一群人并肩作战,是一种幸运。

从田埂边的旁观者到驾驶室里的操作者,同样感悟颇深的还有95后女拖拉机手蔡婷婷。最令她印象深刻的莫过于去年“三秋”期间抢收水稻的那场“硬仗”。由于连续几场大雨,稻田泥泞,稻株倒伏,可抢收任务迫在眉睫,她和师傅张伟顾不得多想,驾驶C2400收割机一头扎进田里,车轮刚驶入,便已陷入泥中近半,为了尽可能将倒伏的稻子收割干净,她只能挂低档慢慢前行,时速维持在1.5至2公里之间,刚开始操作时,常常顾了方向却忘了调整割台高度,割台有时甚至推起泥土,田头倒车也非常吃力,常常打方向不及时导致机器偏移。这些状况令她一度紧张又懊恼,幸好师傅一直在旁边耐心指导,不断提醒她放松心态,注意随时调整割台的高低,在师傅的鼓励下,她一步步磨合人与机器的节奏,逐渐掌握了技巧,终于能将一行行稻穗稳稳地收入囊中。中午时分,总站申购的半链轨设备如期送达,师徒俩第一时间更换履带,当机器再次驶入田间,履带稳稳地压过湿滑的田地,留下了一道道平整、从容的履带印,仿佛是他们与土地之间,达成的一种默契与和解。

自去年10月份正式入职农机总站成为女机手,她们从最初对农机的一无所知到如今能独立领车作业,其中有喜悦也有艰辛。农闲时她们白天跟着师傅保养机车、诊断故障、更换配件,晚上系统学习农机的驾驶和维护技术;农忙时奔赴一线,跟着师傅们挥汗劳作,摸索着如何与机器对话、与土地配合,晒黑了皮肤,磨粗了手掌,在平整与收割的轮回中,感受到了农机人的担当与成长。

从初次握紧方向盘的青涩,到能够独立诊断修复故障的自信;从学习多种机型操作规范的刻苦,到投身热火朝天的“三夏”攻坚,她们在不断挑战中砥砺成长,努力实现着自我蝶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