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海农场交出丰收答卷

作者:张海华发布时间:2025-07-04浏览次数:10

“历经秋雨播期延迟、灌浆期少雨干旱、收获期干热风,今年小麦丰收来之不易!”苏垦农发临海分公司负责人感慨,“良田良制并举、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融合,全方位提升智慧农业应用水平,终于闯过一道道难关。”

今年夏粮生产开局挑战严峻。秋播前受持续降雨影响,冬小麦播种时间为近年来最迟一年。秋播以后持续干旱,降雨量偏小,肥料利用率低,越冬期苗小苗黄苗弱,整体长势不如往年。这份“仓满廪实”的丰收答卷,背后凝结着高标准农田的“硬核支撑”、科技赋能的“智慧加持”与管理人员的“耕耘力量”。

“今年的小麦可争气,我们大队亩产超过了1480斤。”28大队田间,管理人员朱宝贤正有序安排管水工给条田上水护苗,夏收一忙完,便忙着投入到秋粮管理中,“虽然遭遇干旱,但得益于高标准农田建设,灌溉很方便。田里配备了智能灌溉系统,2000多亩地一个手机就能浇过来。”

近年来,临海分公司始终坚持高质量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以土地平整、灌溉与排水设施建设、耕地地力配肥提升为重点,着力补齐农业发展中的基础设施短板。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面积4万余亩,大幅解决了田块高低差大、进排水难的生产难题,通过安装智能灌排系统,实施水肥一体化精准灌溉和退水导流循环利用,稳步提高农业生产能力,带动粮食亩均产量明显提升。

弱苗转壮、拔节灌浆、麦穗转黄,农业中心负责人徐建锋露出欣慰笑容:“科学施肥、统防统治,让这茬麦子丰收了。”

临海分公司以数字化赋能农业发展,依托江苏农垦智慧农业科技园建设运营,开发智慧农业管理平台,集成生产数据、农机调度、质量追溯等功能,实现决策智能化、管理可视化。

放眼望去,一座农业四情监测站矗立在13大队田间,监测大屏正实时跳动数据,空气温湿度、土壤墒情、害虫种类数量等信息一目了然。通过布设气象监测、虫情监测、苗情监测、墒情监测等智能装备,实时监测农田病虫害、土壤墒情、作物生长等情况,并实现自动预警,有效缩短病虫测报周期,大幅提升精准监测、科学防控和灾害预警水平。“通过‘智能监测平台’手机端即可远程获取病虫害发生趋势图、农事操作建议,指导大队精准施肥施药。”农技人员如是说。

在27大队,一架无人机腾空而起,沿着预设航线穿梭于田间地头。与以往巡田不同的是,这架无人机的操作手无需亲临现场,而是坐在办公室内,通过电脑和移动终端就能远程操控无人机完成农田巡检工作。在夏管阶段,利用专业巡田无人机查看农情,更换光谱摄像头采集数据,综合分析后再提供农业指导意见,成为农业一线管理人员的夏管常态。临海分公司在无人机巡田工作模式的基础上,建设5套无人巡田机场,通过机场管理平台布置巡田任务,多光谱无人机按航线自动执行任务,全天候、全维度的农田智能监测体系,为农业生产装上“智慧大脑”。针对旱情,临海分公司结合监测数据,及时采取越冬期增施腊肥,开春后及时喷施尿素等叶面肥,增施返青肥等措施来促弱转壮。同时,通过同平台巡田无人机的数据共享,植保无人机能够对田块精准施肥,对缺肥地块多施,对正常地块少施,大大提高肥药的利用率。

今年,智能化联合收割机、无人运粮车、搭载北斗导航系统的无人驾驶插秧机等一大批智能农机上岗“三夏”,从“靠天吃饭”到“云端种田”,临海分公司正以创新科技重塑农业生产模式,为粮食安全增添科技底气。

“三夏”的主旋律,终究由农业一线的管理人员谱写。麦浪翻滚的田野里、烘干房不眠的灯光下……他们是这场生产战役中最坚韧、最生动的注脚。

清晨五点的麦田还笼罩在薄雾中,28大队协管员陈晨已经开始了他的第三个“三夏”工作日。每天清晨,他第一个来到田间,仔细检查每台收割机的作业状态;正午时分,烈日当头,他依然穿梭在麦浪间,严格把控收割质量;夜幕降临,他还要完成当天的车辆调度和数据统计工作。凌晨3点,综合服务中心内依然灯火通明,机声隆隆。一车车新收割的优质小麦通过传送带,被送进电脑自动化控制的塔式烘干线上,经过一层层网片进行着均匀烘干。烘干线开烘以来,综合服务中心全体管理人员就进入昼夜不停的工作状态,在“烘得快”的基础上确保夏粮质量安全,全力守护丰收果实,做到颗粒归仓。

是收割田里“人歇机不歇”的24小时轮班作业;是暴雨中农机总站两班倒抽水排涝;是高温下不厌其烦的踏田查苗……每一粒归仓的麦穗,每一株扎根的秧苗,都凝结着农业一线管理人员的责任与担当。

当下,夏收已过、夏管正忙。临海分公司正以数据化、智能化、精细化的田间管理,细细描绘新的丰收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