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6日深夜11点,万籁俱寂,但临海农场种鹅全舍规模化高效健康养殖基地内,却灯火如昼。一辆从徐州疾驰而来的厢式货车缓缓停靠,车厢门开启的瞬间,细弱的雏鹅啁啾声划破夜空。近3000羽一日龄桂柳大白鹅苗经历6小时“人停车不停”的奔袭,跨越400公里平安抵达。这是农场继上半年规模养殖种鹅后,首次批量引进肉鹅雏鹅,标志着农场从“单一育种”向“育养结合”的产业扩能正式启动。
“来了!”养殖负责人禹育海的嗓音带着沙哑的兴奋,话音刚落,早已等候在旁的工作人员和志愿者立刻围了上来,消毒喷雾器的“滋滋”声在寂静中格外清晰。
“从徐州出发时,室外体感温度38℃,车厢里必须维持32℃恒温。”为了保证雏鹅不缺氧,空调与通风系统要持续运转,货车全程不能熄火,运输组两位成员季玉纬与赵健旭轮流换着开,谁累了就蜷在副驾驶眯一会儿,连吃饭都是买了几个馒头简单的垫一口,“雏鹅刚出壳,绒毛薄、抵抗力弱,高温高湿就是致命风险。”
运输车厢门完全打开后,志愿者们小心翼翼地抱起雏鹅框,沿着提前划定的消毒通道快步走向育雏房,上衣很快就被汗水浸透。“不能跑,怕颠着雏鹅;也不能慢,早一分钟进育雏房就多一分保障。”志愿者李梦宇一刻不敢懈怠。卸货的同时,审计组成员禹春琴正在育雏房内核对数量,额头上的汗滴落在记录的本上。
与深夜室外的微凉不同,育雏房里暖意融融。墙上的控制面板显示32℃,湿度稳定在 65%——这是桂柳大白鹅雏鹅最适宜的生长环境。“为了这32℃,锅炉管道一安装完毕,我们就开始进行升温测试了。”养殖人员徐夕辉正在仔细检查加温管道,“白天靠智能通风系统往外排热气,后半夜室外降温,就启动锅炉补温,温差严格控制在±0.5℃。”
育雏栏内,并排摆放着多个真空饮水器,里面盛着提前晾置2个小时的地下水,混合着复合维生素呈现淡黄色。“复合维生素按比例兑在温水里,雏鹅进场先补水,增强抵抗力。”凌晨一点半,最后一只雏鹅被平稳放入育雏栏。这些巴掌大的小家伙抖了抖绒毛,试探着走向饮水器,啄饮温水的动作让在场的人都松了口气。魏子秋看了眼表,“两小时后可以开始喂开口料了。”
这批桂柳大白鹅雏鹅的顺利接运,并非偶然。背后是农场党委对特色养殖产业的长远规划,更是全员战高温、抢进度的奋斗成果。为了扩大养殖规模,农场党委提前启动配套设施建设。彼时正值盛夏,最高气温持续在35℃以上,项目人员孙国华领着建设队伍顶着烈日攻坚,待雏鹅育雏结束后,标准化鹅棚能够立即投入使用;志愿者们从公园运回废弃钢管,在露天场地上用机器压直,汗水顺着安全帽的系带往下滴,“这批钢管压直后可再利用,用来建设小鹅围栏。”志愿者张国亮介绍说。
“从种鹅到肉鹅,我们要打造‘繁育—养殖—销售’的完整链条。”养殖负责人禹育海介绍,此次引进的桂柳大白鹅生长速度快、肉质好,市场前景广阔,“这批雏鹅经过15天育雏,将转入标准化鹅棚进行育肥,70日龄后就能出栏。”
为了保障雏鹅安全,农场公司与社区管理人员两人一组进行夜间值班。凌晨2点,志愿者们依次离去,值班人员依然与种鹅养殖人员一道忙碌在一线。凌晨4点,育雏房内的加热灯依旧明亮,雏鹅们的“啾啾”声轻柔而有节奏。“未来72小时需要每小时巡查,温度、湿度、鹅群状态都要记录在案。”
高温仍在持续,奋斗从未停歇。农场的干部职工正用汗水浇灌产业之花,以实干绘制着特色养殖的丰收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