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临海分公司持续实施化肥农药减量增效行动,把农业绿色发展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农业生态环境得到有效改善,农业生产发展底色更绿,粮食产量和效益双提升。
“藏粮于地”助推“双减”增效
在临海分公司四生产区24大队田头,看着成片碧绿健壮、生长平衡的水稻苗,农业中心主任徐建锋介绍说:“24大队原来是分公司土质较差的单位之一,通过近5年来持续的有机肥投入和秸秆全量还田,土壤肥力逐年提升,麦稻产量逐年提高,今年24大队小麦产量位列本生产区第二,目前水稻苗情也处于分公司中上游。”
临海分公司通过三大举措实现“藏粮于地”助推“肥药双减”增效。加大高标准农田建设力度,2016年以来,已对325个条田16562.77亩实施高质量平田整地,平整过的农田有利于实现科学合理的水层灌溉,提高肥药利用率。投入有机肥改良土壤,分公司近5年共投入有机肥5000余吨改良土壤近2万亩次,土壤有机质含量提升明显。据2020年土壤检测资料:分公司土壤有机质含量平均25.43g/kg,全氮含量平均1.86g/kg,分别比2011年江苏农垦土壤普查数值提高58.94%和67.57%。秸秆全量粉碎还田,保持土壤生态平衡,改善壤理化性质,提升土壤保水保肥能力和供肥水平。
“藏粮于技”赋能“双减”增效
数字赋能,大力发展智慧农业,实施无人机施肥、打药和巡田。无人机施肥,可实现少量多次提高肥效;无人机喷药,喷洒的雾滴更细更均匀,提高了药效;无人机巡田可准确及时掌握田间苗情草情动态,并采取针对性措施,对长势不平衡地段进行施肥捉黄塘,对局部有草地段进行点打,有效避免全田措施“一刀切”。创新赋能,通过技术创新实现肥药减量。“俗话说‘秧好半熟稻,壮秧产量高’,我们用微喷灌技术培育出来的壮秧,栽后返青活棵快,发苗早长势健壮,一般能减少5-10%的分蘖肥用量; 壮秧还能提高抵抗病虫害的能力,为我们实现‘肥药双减’提供了保证。此外,杂草化除模式的更新、新农药新配方的使用也为减少农药使用量提供了空间。”一位基层管理人员说。
“藏粮于管”保障“双减”增效
完善制度规范管理。由分公司办公室统一制定管理责任制,考核结果和收入、职级挂钩,通过严格的管理强化执行力,为药肥双减保驾护航。建立健全农业中心、生产区、大队三级技术服务体系,农业中心科学制定稻麦油栽培技术规程,推进农业生产标准化管理;生产区技术员加大面上巡回指导,提供全面具体的技术服务指导;大队管理人员加强措施落实,提高措施到位率。推广农机农艺融合发展,形成作物品种、栽培技术、农机装备相配套的农机农艺融合技术体系,为实现农业生产提质增效提供技术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