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一”前夕,中国人民解放军农业建设第四师的两位军垦老战士相约来到临海农场鲈鱼港工作站原址,回想70年前刚到这里拓荒开垦的情景,追忆那段难忘的峥嵘岁月……两位老人是91岁的耿必和90岁的黄金泉。
两人一见面激动地握着对方的双手,久久不愿松开。1952年4月20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02师,奉中央军委毛泽东主席命令,改编为屯垦师,命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农业建设第四师”,开赴苏北沿海草滩,开垦荒地,生产待命,建设农场。耿必和黄金泉响应党和国家号召,跟着部队奔赴到黄海滨这片盐碱荒滩……1952年11月2日至27日,农建四师11团3营7、8、9连和机枪连4个连700多人负责建立鲈鱼港工作站。在这里, 他们克服种种困难,开挖沟渠、建营房、开垦盐碱荒滩。一开始他们试验水稻旱植播,由于当时水利设施不足,海水倒灌,导致颗粒无收,后来留守了不到一个连的人在这里护点管滩,看护喂食耕牛的青草饲料、守卫海防。最后留守的16人,目前健在的只有耿必和黄金泉两位老人。
在乘车去原鲈鱼港工作站的路上,耿老和黄老一路叙着旧,回想当年的垦荒岁月,他俩至今记忆犹新。他们还时不时望向车窗外,突然齐声喊道:“到了,到了,前面那一片就是起初开垦的500亩地。”停下车,两人慢步走到田边,仿佛又回到了当年第一次来到这片土地的那个早晨。望着眼前一望无垠的碧绿稻田,耿老感慨道:“想当年,这里就是一片荒滩,我们一人一把铁锹,没日没夜地挖沟,种植条件差得没法想象,长不出东西。现在机械化种植太方便了,粮食产量也越来越高。”他俩慢慢蹲下,轻轻抚摸着秧苗,嘴里不停说道:“好啊,真好!”
来到一分场场部旁的小廪基,他们不禁想起刚来小廪基时居住的笆墙草顶房屋,到了建场初期这里才建成一排排的砖瓦房。黄老走到砖瓦房前,驻足长看,仿佛看到当年他们一起喝咸水、吃粗粮……生活的一幕幕场景。他指着前方,兴奋地告诉我们:“我们就住在第三排房子……”黄老一步一步走向小廪基,现在的小廪基已长成一片郁郁葱葱的树林。黄老回忆,当年小廪基的四周也都是草滩一片,荒无人烟,现在都是农田、小路和住房,小廪基见证了临海农场荒滩变良田的历史变迁。
临别时,两位老人紧握着陪同人员的手说:“今天我们太开心了,没想到这么大岁数了,还有机会能再来看看,感谢农场公司党委对我们的关心,圆了我们再回开垦地的愿望……”言语间满是感谢和不舍。时光流转,岁月更迭,但是军垦老战士们对临海农场这片故土的热爱和牵挂一刻也不变。
70多年过去了,以军垦老战士为代表的开垦建设者们,他们在开荒拓土过程中的感人故事和形成的艰苦奋斗、不怕困难、团结奋进、无私奉献的军垦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