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海:“苏垦模式”加持 外拓基地盐碱地“丰”产粮

作者:宋婧发布时间:2023-10-24浏览次数:10

颗颗稻穗金黄饱满铺满了稻田,在苏垦农发顺泰生产区万亩水稻田里,大、小型收割机在田间来回穿梭,一辆辆满载稻子的接粮车在稻田和晒场循环往复,一派繁忙景象......截止目前,顺泰生产区收割水稻4000多亩,亩产量达1200斤以上。

盐碱地被称为土地的“绝症”,含盐量高、孔隙度低等特点使得粮作物难以生长。水稻生长土壤含盐量需控制在2‰以下,顺泰生产区在不断进行土壤改良后仍有3‰含盐量的土壤上,克服种种困难,长出丰产粮食,让盐碱地变“丰”产田,好成绩振奋人心。

“我们始终坚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藏粮于管’,通过投入有机肥、淡水淋盐洗碱等措施改良土壤,并将江苏农垦栽培理念,先进农业栽培技术注入到外拓基地顺泰生产区,实现农作物增产增效。”农场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苏垦农发临海分公司总经理仰海洲说。

盐碱荒滩变成良田资源,顺泰生产区在品种选择、土地平整、土壤改良、田间管理技术上做足了文章,因地制宜,精选耐盐碱水稻品种,精心布局。做好土地平整,持续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

“我们根据盐田鱼塘改造的农田部分田块高低差大的情况,采用分隔整地。培育好秧壮秧,打好秧苗基础,提高了农作物产量和效益。”顺泰生产区主任蔡小平说。

顺泰生产区引进苏垦农发临海分公司成熟的微喷灌旱育秧生产技术,采用无人机精准打药施肥,提高效率和质量。做好农田水层管理,提前做好水资源保障,完善灌排体系。根据盐碱地土壤特征,创新农业生产技术措施。采取“少食多餐”的肥水运筹模式,通过增加作业次数,多次上水洗碱。对局部反碱地段和田块,投入大量有机肥,进行“幼儿式”的管理模式。通过对土壤的快速改良,逐步改善农田基础条件,为可持续发展夯实基础。加强田间管理。田管人员加大巡田力度,实时跟进在田水稻生长和病虫草害情况,因地、因苗、因虫、因草制宜,制定用药方案和防治办法……

农场公司党委认真落实集团部署,积极推进垦地合作,着力在区域农业现代化发展中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为江苏农垦端牢中国饭碗,保障粮食安全作出临海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