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雷鸣:在盐碱地上书写青春担当

作者:李晓蓉发布时间:2023-11-20浏览次数:10

今年33岁的崔雷鸣,是苏垦农发临海分公司外拓基顺泰生产区副主任兼39大队队长。他扎根分公司艰苦的农业生产一线近10年,从一名大学生逐步成长为一名懂技术、会管理、善创新的新时代产业工人。2022年,他被苏垦农发授予“复合型产业工人标兵”荣誉称号; 2023年2月,他负责的大队被集团公司工会命名为“江苏农垦优秀班组”,他还获得“江苏农垦优秀班组长”荣誉称号。

不惧困难勇挑重担

崔雷鸣自2014年大学毕业到临海入职以来,在分公司离场部最远的四生产区一干就是8年,从大队协管员做起,到生产区技术员再到大队长,他勇于担当、不怕吃苦、踏实肯干的工作作风获得大家的一致认可。2021年11月,临海分公司与顺泰农场进行战略合作,在地势低洼、四周环水、土地贫瘠的沿海滩涂上,组建了苏垦农发临海分公司顺泰生产区。顺泰生产区成立之初,人手紧缺,条件艰苦,工作千头万绪。时任分公司四生产区18大队队长崔雷鸣和团队其他成员一起,带着组织的重托奔赴新外拓基地工作。他管理的39大队种植面积4241亩,共有104个条田,是生产区面积最大的单位,南北战线长达3.8公里,大队仅有正式职工3名。工作伊始,基地工作和生活条件简陋,因仓库和人手紧缺,为节约成本和方便使用,三秋的物资均堆放在田头,24小时需有人值守,白天大家一边工作,一边轮流看护,到了晚上,他主动承担起大队的值守任务,把自己的爱车停在重要交通路口,气温零下的海风湿漉漉的,即使坐在车内盖着被子,仍然冰冷刺骨,每隔1-2小时,他就要下车巡查一遍,整夜基本无法入眠。就这样,他事事冲锋在前,带领团队食宿在田头,“作战”在田间,从扛锹理水到田头守夜防盗,从严抓播种质量再到田间查苗补缺,他不惧困难的精神和勇挑重担的作风深深地感染着团队其他成员,在他的影响下,大家思想上拧成一股绳、聚成一条心; 行动上汇成一股劲,合成一股力,慢慢的开辟了自己的根据地,他用自己的“辛苦指数”赢得业绩上的“满意指数”。

攻坚克难尽责尽职

顺泰生产区土壤质地与本部不同,土壤盐碱重,本部生产区的一套栽培技术规程不能搬来照用,生产初期困难重重,问题不断。盐碱地死苗现象普遍,崔雷鸣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一方面带领团队加大踏田力度,建立条田档案,标注出盐分重的田块和地段,实施分类管理;另一方面积极探索适合本大队的栽培模式,从理论到实践,再从实践反馈到理论分析,2年的时间里,他跑遍大队每一个条田的每一个角落,平均每天行走2万步左右,磨坏了6条工作裤,8双球鞋,6双靴子,从多项大田试验中逐渐摸索出土壤深耕、秸秆全量还田、定点增施有机肥、淡水淋盐洗碱、少量多次施用酸性肥料等核心技术体系;顺利在盐碱地上育出壮秧,水稻全程长势喜人,基本实现了大田不缺一颗苗,不长一棵草的临海风貌。农垦的管理模式、管理人员的敬业精神、科学技术的运用等方面在当地得到充分展示,银宝集团多次组织人员前往参观学习,并给予高度的肯定和赞誉。

科学管理屡创佳绩

崔雷鸣充分利用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结合大队的条田特点以及地力情况,创新工作思路,合理布局品种,精准谋划,科学管理,充分挖掘内在潜力。在他的带领下,团队成员起早贪黑,深入田间地头,狠抓关键节点,水田平整时,他和团队成员全程跟踪,分格整田,遇到高低差大的地段,他亲自拿锹调水,逐格过关;小麦赤霉病和水稻穗颈瘟防治关键时期,每天早晚必定踏田查看生育进程,不搞一刀切,逐条田诊断确保精准用药,并要求管理人员实时在工作群里发飞防视频,打药质量全程可追溯。在强化措施落实上,崔雷鸣鼓励管理人员要围绕质量敢于动真碰硬,不达标准绝不罢休,一步一个脚印开创了大队各项工作新局面。辛勤的付出迎来了丰硕的回报,2022年该大队实现水稻亩均单产1237斤的好成绩,超出顺泰农场历史最高单产记录100多斤; 2023年夏粮大小麦单产双超千斤,水稻单产1324斤,再次刷新历史记录。

崔雷鸣以专业和实干诠释当代青年的魅力,在盐碱地上书写江苏农垦人的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