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天气转冷,“农闲”如期而至,但是苏垦农发临海分公司一生产区副主任兼5大队队长徐洪兵却怎么也“闲不住”,时常见到他在秧池转悠,要么注目凝望,要么用手比比划划,毫无疑问,肯定又是在盘算着明年的水稻育秧。徐洪兵对待大队的农业生产十分用心,尤其是那些“稻孩子”一直是他的“心头宝”。
为了便于开展大队育秧播种工作,每年4月初,徐洪兵就早早地住到大队了。在育秧播种期间,每天早上天不亮,他都要先早起,检查下设备和稻种,然后才开始带领工人上“流水线”,自己也会带上手套,做起“帮工”。晚上,还要到仓库里观察第二天播种的稻种芽口是否适宜。播种好的秧盘在场头进行暗化,徐洪兵都会事先安排好摆放的位置,并时常检查暗化的效果,防止暗化不到位或暗化过头,对秧苗造成不可逆的影响。暗化好的秧苗转运到田间时,徐洪兵还负责担任转运驾驶员,虽然从场头到秧池的距离不远,但秧池周边不平整的泥路总是让人提心吊胆,但是他的“大心脏”使得转运工作无一差错。
俗话说:“秧好半季稻。”对于水稻育秧管理,徐洪兵是一点也不敢松懈。他每天一大早就要到秧池查看秧苗“吐水”情况、有没有喷水不到位形成的“死角”。当天气炎热时,还会时常看到他肩头搭着湿毛巾,调查秧苗是否卷叶。他像照顾孩子一样,尽心管理着水稻秧苗。由于高温热害,第一批大麦茬水稻秧苗,在揭掉覆盖的无纺布后,秧苗叶尖有明显的灼伤,“烫了头”的秧苗生长明显受到抑制。后来,在农业中心的指导下,运用精细的水肥管理和喷施生长调节剂的方法才得以让秧苗“还魂”,恢复生长。5月初,有几天时间低温来袭,天气预报夜里有暗霜,为了防止秧苗受到冻害,徐洪兵积极带领大队管理人员,每天深夜以及第二天凌晨准时到秧池进行喷水处理,保护秧苗。正是由于他的精心照料,今年5大队的水稻秧苗素质相比往年更上一层楼。
除了育秧,对于水稻的栽后管理,徐洪兵同样用心至致。5大队地处临海农场的东南角,灌溉水源的最下游,是农场出了名的“丑”大队,水质差、上水慢一直是限制大队水稻产量提高的重要因素。然而,自从徐洪兵来到5大队,水稻产量已经连续3年名列前茅,今年更是以亩产1395斤的好成绩拔得头筹。在水稻栽插后,徐洪兵坚持每天踏田,风雨无阻,充分调查进排水情况、水稻苗情以及病虫草害发生情况,及时掌握田间管理的第一手资料。今年,水稻“开秧门”后,由于刚刚栽插的几个条田南北高低差较大,“活棵水”迟迟上不足。徐洪兵发现时,就已经天黑了,为了保证栽后秧苗的存活,他就带着管理人员,一人一把铁锹,这边堵缺口,那边开缺口,等“活棵水”上好,已经是第二天凌晨了。
“5大队水稻生产无论是育秧还是栽后管理都还有许多不足呢。”不管别人怎样夸赞,徐洪兵总是这样答道。其实,在守护“稻孩子”10多年的经验积累下,他早已拥有了一套因地、因时、因苗制宜的精细化管理心得,当然,他也将自己的青春和汗水深深地印刻在了这片沃土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