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崇德:用汗水浇灌沃土 实现“三大步”跨越

作者:刘虹丹发布时间:2023-12-23浏览次数:10

苏垦农发临海分公司四生产区主任李崇德参加工作深耕数十载,他始终兢兢业业躬耕在农业基层一线,深入田间,攻坚克难,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展现一名共产党员的风采。2020年,他调任基础条件相对较差、盐碱地段较多、排名屡屡靠后的四生产区时,没有畏难情绪,相反他坚定的许下目标:“一年站稳打基础、两年翻身变个样、三年争取进先进”。为此,他以额上的汗水、脚下的步伐、不眠的日夜作以交换,以“星期六保证不休息,星期天休息不保证”要求自己,腾出更多的时间想办法、破难题、解困局,管理再创新,以新农人的面貌,脚踏实地,指导实践,带领出一支高素质的管理队伍。

运筹帷幄,统筹谋划,指引生产区迎光前行。6月中旬,正值水稻栽插,需要上水促返青活棵,但是由于农忙时期,周边农户用水量不断加大,四生产区各个大队均面临水源不足的严峻局面,无法及时上水会严重阻碍后续水稻缓苗、生长发育。为了破解这一难题,他一方面与各单位队长沟通对接,错峰使用电站水泵抽水,缓解“急用水、用水难、没有水”的瓶颈问题,另一方面他加强与五岸灌区的沟通和协调,不断改善农田引用水的质量,密切关注水源,联系专业人员清除河底水草杂物,保障电站抽水顺畅。夜里12点,他站在桥边,一边叮嘱人员注意安全,一边监管系在潜水人员腰间的安全绳,随着潜水人员浮浮沉沉彻底清除杂物之后,他才拖着疲惫的身体返回家中,第二天继续早起查看水稻栽插管理情况。在他的带领下,2022年四生产区水稻单产1280斤,生产区被评为先进单位,六个大队获得优胜;2023年四生产区水稻平均单产达到1303斤,生产区排名第一,四个大队排名前十。

艰苦奋斗,从上而下形成踏实能干的优良作风。三夏期间,他每天清晨4点多就到达分场部,并巡查各个大队各个条田,对于巡视中发现的问题,及时与队长、管理人员沟通,提出解决办法,保证问题“不过夜”,助力生产有条不紊进行。三秋期间,他狠抓播种质量,作为机耕队长出身,他深谙各种农机运转与调试原理,每当新手驾驶员遇到问题无法解决时,他总是冲在前面,讲解原理,帮助驾驶员调整耕翻犁角度、控制灭茬高度与耕翻深度,调试排种轮、控制麦油播量,确保高质量播种。通过优化机械作业程序,狠抓机械作业质量,四生产区顺利在截止日期前高质量完成麦油种植任务,为后期麦油生产赢得主动权。

创新实践,身体力行,控本增效促发展。围绕“高效、高质、高产、控本”总体要求,他寻求“足苗、匀苗、壮苗”的突破口,以农机农艺为抓手,与本生产区的机耕队长共同交流,刻苦钻研,在网上寻找相关资料,最后讨论并研发出“沟壁种植”新技术,推广普及到各个单位。通过落实沟壁种植,进一步提高了土壤利用率,为大小麦高产奠定了基础。此外,为了控制成本,他严格量化考核,主张牵头成立管理人员互作结对小组,分场部的所有管理人员与各大队队长结对,具体细化落实到条田,主要负责定点条田从分蘖期到收获前的杂草清理工作,减少拔草用工成本。为了发挥党员冲锋精神与示范作用,不论温度多高,环境条件多恶劣,他都定期去自己负责的10个条田检查杂草发生情况,对后发生的杂草及时割除。夏季的气温如锅里闷煮一样,汗水经常浸湿衣服,曾有人问他:“李场,您这么大年龄,亲自下田图个啥啊?”他只是擦擦汗,眼神坚毅的说:“我的职责是管理各个大队,只要我能干得动,我就使劲干,带着大家把四生产区干出个新模样!”此外,在平时生产管理中,他声明用工人数少于大队管理人员的,全部由大队管理人员承揽,减少不必要的开支。该措施落实后,大队管理人员的踏田力度加大,不仅更好的掌握了田间情况,而且责任心明显增强,严管把关各环节操作,做到“不失误就是最好节本”,各项生产措施得到有效落实。

勇担重任扛使命,力求打造新局面。四生产区土质条件差,盐碱地段多,为了改变水稻“反复补秧反复死”,形成单支或空塘,麦油早衰、青枯、易倒伏、产量低的局面,他积极落实中低产土壤改良条田,同时与牧原公司合作,合理排放沼液肥,一方面改善土壤盐碱,另一方面控制纯氮施用量,做到“减氮减肥”。在他的管理下,四生产区盐碱地正在逐步改善,产量、效益得到明显提升。作为在2024年即将退休的职工,总有人问他:“您马上退休了,这么拼干什么?”他笑着说:“大的方面,这是党交给我的任务,我不能辜负党和领导的期望,小的方面,我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站好最后一班岗,为我自己的工作画上圆满的句号”。此刻,他的眼里充满坚定与光芒。

李崇德始终保持“而今迈步从头越”的豪情,坚守对党忠诚的初心,对人民负责的担当,不断发扬老一辈农垦人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谋求新发展,实现新突破,以拼搏奉献为农垦人增色,以实际行动带领单位全体人员再作为,再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