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海青年在强核事业上绽放青春

作者:李晓蓉发布时间:2024-06-13浏览次数:10

六月的临海农场,麦浪翻滚,金穗飘香;新禾添绿,孕育希望。烈日骄阳下,全场各条战线的青年员工们奔赴在“三夏”农忙最前沿,查质量、查农情、抓进度、抓管理…… 他们以实际行动诠释着青春的“热辣滚烫”,成为“三夏”战场上一道道靓丽的风景线。

“田医生”把脉问诊“开良方”

在苏垦农发临海分公司农业中心,90后小伙鲍传华正一手拿药瓶,一手拿移液管在称量农药,他一边仔细核对着试验方案上的处理配方,一边将称量好的农药按比例兑好水倒入身旁的空瓶里,不一会儿,8个空瓶里都装上了不同颜色的液体,小鲍用记号笔在每个瓶子上标注好处理编号后装入水桶备用。“针对去年水稻上发生比较严重的抗性杂草,我们设计了不同药剂的处理配方,在大田和盆栽水稻上进行同步试验,调查各试验处理的防效和安全性,为大田杂草化除筛选最佳药剂配方。”鲍传华说。自2015年从扬州大学植保专业毕业,鲍传华来场工作已有9个年头,“三夏”期间,他白天转战各大队田头调查病虫草情,晚上加班统计调查数据,及时发放病虫情报,指导基层准确做好秧苗“出嫁药”的施用和栽后大田的杂草化除工作,在刻苦钻研病虫草害预测预报和防治工作的同时,他还是分公司植保无人机后台管理员,平时经常放弃休息日进行无人机实操练习,琢磨飞行参数,监测和指导无人机作业质量。2023年他还考取了安全工程师资格证书,一步一个脚印厉练成工作中的多面手。

“新农人”扎根基层第一线

农场广褒农田里,活跃着一批有文化、懂技术、善创新、会管理的“新农人”,陈晨、王洋便是他们其中的代表。今年是他们俩来分公司参加的第二个“三夏”农忙,从一名硕士研究生到大队协管员,他们在日复一日的农田管理中慢慢地融入了农垦这个大集体中。从育秧到插秧,从收割到晒场,随处可见他们忙碌的身影。他们吃住在队里,每天清晨四五点钟起床,配合队长做好收种的各项工作,他们是精准施策的技术员、操纵无人机的“飞行员”、检查质量的监督员、带工作业的管理员……哪里需要他们就出现在哪里。陈晨颇有感触的说:“‘三夏’工作中,每天都在感受全新的东西,学到校园不曾接触的知识,经过最初的手忙脚乱到现在熟练掌握流水线育秧、带工搬秧盘、小秧喷水,再到协助队长监督整田、栽秧,每一天都过的非常充实,像块海绵一样吸收各种知识,积累经验,丰富自己。”“进入‘三夏’,我才真正体会到什么是大忙,什么是‘丰’景如画,看到自己参与种植的小麦,从一粒种子到青青麦苗,从麦浪翻滚再到满地金黄,真正体会到了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王洋自豪的说。

“巾帼红”耕耘科技兴农路

刘虹丹、吴娇娇系生产区技术员,她们每天身着防晒服,头顶遮阳帽,脚踩农田靴,腰挎记录本,在田间调查农情,或是检查农机作业质量、亦或是操纵无人机巡田……从水稻浸种开始,她们每天骑着电动自行车,奔走在7、8个大队之间,检查浸种药剂浓度、察看流水线每盘播种量、指导大队防病治虫等,尽管她们来场工作还未满2年,但已渐渐成长为生产区的技术骨干。刘虹丹的业务师傅、四生产区副主任曹荣兵说:“刘虹丹工作热情高,能吃苦、接地气,尽管她本人是研究生,但是来单位不久就和生产区的同志们打成一片,她有丰富的理论知识,我们有多年的实践经验,大家取长补短,共同提高。2023年四生产区周年效益位列分公司第一,也有她的汗水与付出。”“五生产区是分公司面积最大的生产区,8个大队近2万亩的管理面积,工作任务繁重,不管哪个大队遇到问题,吴娇娇总是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和队长一起探讨分析,拿出解决方案。对于一时难以解决的问题,她就自己边试验边摸索,一点一点积累和攻克。她是一个勤学习、肯钻研、有担当的青年好员工。”五生产区主任梁吉兆这样评价吴娇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