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时节,骄阳炙烤着临海大地,没有一丝风。三分场党支部书记李大峥正戴着帽子站在田头摆弄他的家伙什,一晃在田里已经待了4个钟头。
“这个是营养土振动筛,这个是我改造升级过的振动输送机,这边这个是自动供种箱,那个是多模式自动变压微喷控制器……这些都是近两年,我自己动手捣鼓的,现在已经在实际生产中运用起来了。”一说起能给农业生产带来的好处,李大峥就兴奋,黝黑的脸上泛起红光,“一开始,我就是想着能够让我们生产区的成本能降点、产量再高点……”
作为农业党组织书记,李大峥深知推动党建与生产经营实现深度融合,提高农业生产效益才是检验党组织工作和战斗力的重要标准。
去年三夏时,16大队队长因病住进了医院,正值育秧的关键时期,作为支部书记的李大峥主动接下任务,担起了大队生产管理工作。代队长时,他发现使用的营养土长时间堆放,易返潮产生大小不一的团块,上茬作物残体杂质极易产生废盘,既费种子又误工效,制盘质量也得不到保证,会造成芽口不齐。为解决这一问题,他放弃周末休息时间,自垫资金上网购买材料,进行振动筛的研究,因反复拆卸、打磨、调试和安装,他的手上布满血泡……经过多次试验改进,终于成功研制出了结构简单、使用轻便的振动筛。“通过振动过筛,能够去除营养土长时间堆放、返潮产生大小团粒,以及土壤中残留的一些秸秆、稻根杂质,使营养土达到颗粒细碎均匀、松软适度,为育好秧、育壮秧打好了基础。”
育秧营养土经振动输送机均匀播撒到秧盘里,是育秧流水线上的重要一环。李大峥发现原来的振动输送机过于笨重,安置以后难以移动,筛子放置较高,工人们铲土时费时费力。并且在使用过程中容易损坏、故障率较高,后期的保养维修费用大大增加了成本。李大峥通过对整个机器进行简化并安装红外感应,不仅移动方便、便于维护,同时实现自动上土、上水,大大提高了机器运转效率。
输送机的效率上来了,如何提高上种效率又让李大峥犯起了难。育秧流水线一经开启,就进入连轴转。此前,大队都是采用人工上种的方式,每隔2至3分钟就要进行添种,每天加种总量要达2000斤左右,人手不够时还要额外雇工,无疑增加了用工成本。既然振动输送机可以通过感应装置,实现自动化,那么上种是不是也可以?说干就干,李大峥立即着手研究。目前,自动供种箱已经在分场广泛应用,每隔1小时自动上种,装满后自动停止,大大降低了管理人员的劳动强度。
微喷灌旱育秧技术在农场运用多年,育成的秧苗健壮挺拔,但喷水盲区是致命缺陷。高峰期大队每天十多个秧池集中喷水,管理人员奔走于各个秧池之间,依次打开蝶阀进行轮喷,还要查看整理喷水管道,劳动强度极大,一轮喷水下来需2至3个小时,行走2万步以上,即使这样,部分秧池喷水仍然偏迟,每个秧池喷水量很难一致,稍不小心,秧田里就会出现大小不等的喷水盲区,有时遇特殊低温天气晚上还要喷水护苗,大队一线管理人员身心疲惫。支部书记李大峥看在眼里急在心头,多次深入田间调研,从思路理念、专业知识、实用操作三方面入手,研制成功了“多模式全自动变压微喷控制系统”,通过手动控制、远程遥控控制、定时启停控制等三种模式,有效降低管理人员劳动强度,实现自动变压喷水。由于压力不同,喷水落点也不同,能够很好覆盖喷水盲区,并且能够保证每个畦面喷水量一致,做到定时定量。“这些东西对于研究机械化的人来说很简单,对于我们搞农业的来说其实很难。但是搞科技的人他不在农业一线,可能不知道农业一线真正需要的是什么。只有我们知道,然后根据实际,做一些实用的小发明。”
广袤平原像是一张考卷,农业高质量生产是填空题,病虫害如何预防、产量如何提升、成本如何减少……这些问题在李大峥脑海里翻滚,他用党建执笔,在田间破题,答出产业高质量发展新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