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苏垦农发临海分公司农水中心副主任徐登祥
暮色中的临海农场农机总站车库里,焊花飞溅,一位农机技师半跪在新改装的收割机旁,手持扳手在螺栓间精准转动,他就是与农机打了36年交道的“老把式”,徐登祥。从青涩的农机学徒成长为技术骨干,从基层机耕队长到农水中心副主任,他始终以“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执着,在广袤农田里书写着新时代农机人的坚守与担当。他因出色表现,荣获江苏农垦2024年度“先进个人”称号。
破茧:从农机小白到行家里手
1989年,徐登祥毕业后投身临海农场机耕队。面对轰鸣的拖拉机与复杂机械,非科班出身的他,起初满是迷茫。但他跟着师傅,从辨认齿轮、轴承学起,白天练操作,晚上啃《农机维修手册》。“初次摸方向盘,手心全是汗,踩离合器时腿都打颤。”他回忆道。为了精进技术,他常在拖拉机旁一蹲就是12小时,反复拆装发动机、调试播种机,直至对每个部件了如指掌。2015年,他通过竞聘成为临海分公司一生产区农机站长。任职期间创新推广了稻麦全程机械化作业,研制出偏置式播种机,改造约翰迪尔联合收割机脱粒,分离,切碎系统,有效降低收割损失率,茎杆细碎度小于5㎝。他加强农机管理,为农机手调整农机具,使生产区作业质量、粮食产量大幅提升列于分公司前列。农机驾驶员们称赞:“徐队长经手的机器,从没掉过链子。”2021年,他因表现优异,被临海农场党委委以重任,到外拓基地顺泰生产区任农机站长,组建农机队伍。面对盐碱地种植特殊性,他白天驾驶机械作业,夜里蹲在维修间研究方案,改装犁具、调整参数,硬是让“铁牛” 在盐碱地上犁出了丰收的希望,顺泰生产区的产量效益连年列于农垦各分公司外拓生产区前列。
攻坚:土地上的匠心雕琢
2024年2月,徐登祥被调任临海分公司担任农水中心副主任主持工作,迎来了他职业生涯中的又一大挑战——探索推进6000余亩高标准农田平整。面对“寸土必争”的土地平整要求,他带领团队白天扛着激光测绘仪跑田块,夜晚在车间加班维修保养机械。激光测绘仪的红点在土地上跳跃,大马力拖拉机拉着激光平整机削平一个个土丘,农水中心工作人员精准地实施卫星平整技术措施,将土地落差严格控制在了5公分以内。为赶“三夏”农时,大家争分夺秒,机械全部上阵,驾驶员回忆:“最忙的时候,吃饭就矿泉水就着馒头对付下。”土地平整项目取得了显著成效,每亩节省200余元费用,为分公司大面积推进土地平整和高标准农田建设提供了样本。站在平整的田头,看着机插的秧苗整齐抽穗,他布满老茧的手掌轻轻抚过稻穗,眼里满是欣慰。
革新:让农机与土地深度对话
秋收时节,临海农场的稻田里,稻子刷刷地被整齐喂进收割机……徐登祥改装的收割机正高效作业。这些收割机经过精心改良:更换清选筛增加清选面积,改造分离凹版提升脱粒效率,调整发动机皮带轮降低油耗,增设双层割刀省去灭茬工序。秋收前,徐登祥早早开始研究,对收割机进行革新改造,这些改造后的收割机收割损失率大大降低,优化了流程,降低了作业成本。农机总站车间里,加装气刹的拖车、双层割刀改装的收割机、专用割台加固改装的油菜收割机、正反旋播种机……各式改造的农机整齐排列。经他改良的农机,成为 “三夏”“三秋” 生产的主力军,为农场全年农业生产交上了圆满答卷。“就想着怎么让农机作业效率发挥更高、播得更准、收得更干净。” 徐登祥笑着说。
暮色中,徐登祥驾驶新改装的智能收割机缓缓归仓。36年,从东方红到北斗导航智能农机,他的掌心早已磨出老茧,却始终紧握农机人的初心。正如他常说的:“农机是农业现代化的‘铁脊梁’,我愿做一辈子的‘铁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