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元冬:以“智”为犁耕沃野

作者:张海华发布时间:2025-05-06浏览次数:10

“嗡嗡嗡……”五一假期,微风轻拂,临海农场广袤麦田里,层层麦浪翻涌,洋溢着勃勃生机。9大队协管员左元冬正在操作植保无人机进行抗旱飞防作业,细密的叶面肥雾滴随之飘落在绿油油的叶片上。

安装电池、检查机身、设定范围、规划路线、加注药水,一切准备就绪后,左元冬按下操控杆,伴随着螺旋桨的嗡鸣声,无人机缓缓升空,按照预设的航线在田间上空灵巧地飞行。自从成为一名“飞手”,他已经记不清自己操作了多少次起飞和降落。

1990年出生的左元冬,已有5年31万亩次的无人飞机植保作业经验。毕业之后他没有选择在繁华的城市工作,而是带着对土地的眷恋和对现代农业的憧憬,回到临海农场,成为了一名90后“新农人”。“当时家里承包了几百亩土地,我发现人工施肥打药效率太低了,再加上我对植保无人机这一系列的智慧农机比较感兴趣,自己就开始学习考证,入职农场之后更能发挥所长了。”左元冬笑着说。

从2月开始,左元冬就忙个不停,辗转于二生产区近万亩的农田之间。“各大队的油麦要抗旱,还要及时防治赤霉病、白粉病以及蚜虫等病虫害。一天最多能飞60次,有时要忙到第二天凌晨5点左右。”阳光炙热,左元冬的脸上渗出汗珠,“一架植保无人机一天可以作业800亩,喷洒雾化不仅高效、均匀,而且有轨迹航线,不像人工可能会出现重复喷药或者漏喷等情况。”

一个合格的“飞手”需要做到“人机合一”。操作飞机做起飞、降落、拐弯、悬停等动作只是基础,还需要有随时应对突发情况的能力。此外,还需具备一定的植保知识,了解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和农药使用规范,确保作业的科学性和安全性。在集团与农场组织的各类无人机培训学习时,都能看到左元冬求学的身影。

“飞机要飞得稳,要保持2米到2.5米的高度。”“飞行中还要根据风向进行调整,保证农药能够均匀飘到叶面上。”……在左元冬的笔记本里,有很多他实际操作时积攒的经验。“大家信任我,把整个生产区的飞防作业都交给我,就想着能把这个事情做好。”左元冬说,即便有些田块的边角,周边障碍物很多,他也会尽量飞过去,喷洒得更均匀些。正是这份认真执拗劲,入职不到两年的时间里,他分别荣获江苏农垦智慧农业植保无人机技能竞赛一等奖、盐城无人机竞赛二等奖。

清风阵阵,无人机的嗡鸣声与麦浪的沙沙声交织在一起,奏响了一曲科技兴农的动人乐章。